新闻网讯 5月16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今日,《长江日报》以四个专版推出武汉解放75周年特刊,特刊首版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刊文《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下为特刊全文:
5月16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5年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推翻了国民党蒋家王朝,四万万人民翻身得解放。
解放有何特定含义?解放如何从观念话语变成政治现实?武汉的解放在全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有着怎样关系?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他表示,解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刊发毛泽东撰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民族通向独立和自由的必经之路
解放,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是一段神圣的历史,又是一场生动的实践。“解放”一词来源哪里?在不同的时期,“解放”有何特定含义?
周巍在采访中表示,在现有的古代文献记载中,“解放”一词最早起源于《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其本义为“释放”,与现代的“解放”有着很大区别。至19世纪末,外国人依据古汉语中的解放的意义,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包含主动、积极抗争压迫之意,并在随后传入中国。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解放更是具有鲜明的政治进步意义。马克思在其著作《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及“解放”一词,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任务,并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明了劳动的解放对于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政治历史语境下,解放是一个民族通向独立和自由的必经之路。”周巍介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一词主要指民族解放,即反抗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更多地被用来表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实现“人民的翻身解放”,这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解放”一词特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解放,是我们民族的命运转折。”周巍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人民解放军进入汉口后,工友们帮助解放军修理渡江船只。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翻拍
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进城场景
解放,从政治话语逐渐变为核心话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解放”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了共和国新生的代名词。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解放”一词的?如何从观念话语变成政治现实?周巍介绍,中国共产党正式使用“解放”一词,可以追溯到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上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中称:“中国国民革命万岁!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万岁!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解放万岁!”。但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使用“解放”了,如毛泽东1919年在《湘江评论》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写道,种种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诞生了《解放》周刊、《解放日报》,还有解放区、解放军等称号,我们为何对“解放”一词“情有独钟”?
周巍说,这些被冠名为“解放”的称谓最早出现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概念逐步从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核心话语体系的阶段。
为何抗战时期“解放”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核心话语体系?周巍认为,一方面,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解放具有神圣性,“解放”成为民众心中美好的愿景,使用“解放”有助于拉近与人民的距离;另一方面,“解放”更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等被压迫阶级,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人民解放军行进在汉口中山大道上
武汉解放,开辟了全国城市解放新模式
75年前,毛泽东曾说,全国城市解放有三种模式,即北平、天津、绥远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解放”事件?武汉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解放事件就是解放战争。”周巍介绍,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也有各地区比较著名的“解放”事件,如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等。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岸头道街进入汉口市区,国民党守军弃城撤逃,汉口和平解放,17日汉阳、武昌相继解放。
“武汉解放独具特色,开辟了全国城市解放的新模式。”在周巍看来,武汉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汉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靠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威力和党在武汉卓有成效的地下斗争共同赢得的,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周巍告诉记者,武汉的和平解放,使得武汉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同时,也结束了武汉三镇长期分割的历史局面,为新时代武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生的人民政权也得以迅速投入国民经济恢复进程中。
江汉关的职工参加庆祝武汉解放游行(AI修复)
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解放代表了人类不断进步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写进了决议。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三个解放”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人民”“革命”“解放”“斗争”之间的关系?周巍介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这些词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首先,人民是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革命是路径,是“历史的火车头”。再次,解放是目标,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后,斗争是行动实践,是在追求社会变革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勇敢和无畏的精神态度。
“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周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回应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问题时,赋予了以上词语新的内涵。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二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三是坚持解放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坚持增强斗争精神战胜艰难险阻,通过奋进拼搏实现美好生活。
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